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
性别:秘密
最后登录:2007-04-12
http://no1024.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5/06/19 | 历史上最难忘的几个镜头
类别(屁股的净化)
|
评论
(0)
|
阅读(254)
|
发表于 19:48
1、《布列松习作》
2、《饥饿的苏丹》
3、《玛丽莲.梦露》
4、《苦难的眼睛》
5、《你先请》
6、《刺杀肯尼迪的凶手被枪杀》
7、《拿手榴弹的小男孩》
8、《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
9、《被打捞的小猫》
10、《枪》
11、《最著名的吻》
12 、《她叫玛格丽特马瑟》
13 、《奥马伊拉的痛苦》
14、《乡村医生》
15、《亲战游行》
16、《陷阱》
17、《穿衣的模特儿和裸画》
18、《毕加索》
请看这块面包,它们只有四个手指,这也是它们被命名为毕加索的原因。
19、《旋转的温达》
温达在她父母的马戏团工作,实际上她是一个脱衣舞表演者,被称作“激情的蜗牛”。
20、《铁路边的商店》
21、《碎镜》
22、《小大人》
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个地方交谈。这张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销售量第二的明信片。
23、《温斯顿.丘吉尔》
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刹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24、《撤退》
25、《裸跑者》
在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政要聚集在主席台上。这个体型优美的裸跑者——澳大利亚会计师米歇尔·奥·布瑞恩正跑过球场的看台前。
26、《受伤的女子》
这幅照片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个受伤而只绑绷带裸睡的女子,是那么安详而不带一丝猥亵。
20世纪的眼睛:法国著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法国著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曾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眼睛”,他不幸于2004年8月3日上午在法国南部自己的家中辞世,享年95岁。法国总统在随后发表的声明中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的摄影师,一位真正的大师,一位才华横溢和最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
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从这令人震惊的消息中清醒过来的时候,当美联社仍在试图向布列松家人证实这一消息的时候,布列松却被家人在8月4日以不公开的方式悄悄地下葬。这位被西帕图片社的创始人高克森·西帕海格勒称为“世界新闻工作者的灵魂”;被马格南图片社原编辑主任约翰·莫里斯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的布列松,拒绝了人们好莱坞式的顶礼膜拜,默默地走了。
布列松的摄影生涯始于大画幅相机占统治地位的年代,是沙龙摄影在西方依然盛行的年代,而布列松不但是第一批使用135相机的摄影师,而且坚决反对当时十分流行的矫揉造作的风气。布列松肩背相机,开始了他的世界之旅。他以自然清新的抓拍方式,巧妙地捕捉到普通生活中的非现实感。无论是马恩河畔法国平民的野餐,或在西班牙废墟中玩耍的孩子们,这些作品都给人以真实而又充满幻想的感受。二十世纪30年代初布列松在纽约举办了个人影展。但是,当时被沙龙画意派统治的摄影界,对他的作品十分不以为然。他的作品被打上“反造型摄影”的标签。而布列松却并不为之所动,他不但开始公开地以“反造型”方式拍摄,甚至拒绝对照片进行任何剪裁。他认为剪裁会减弱图片本身的含义。布列松说:“摄影是对世界某一瞬间的视觉表现形式,是永远的探索和质疑。照相机是一个捕捉生活原始风貌的极好工具。摄影师在他的个人视点中要对被摄对象抱有极大的尊重。这是我的观点。因此,我对那些‘摆布’和‘设计’的摄影方式不敢苟同。”
布列松的最大功绩在于他首当其冲打破了大画幅摄影中普遍存在的矫揉造作的风气,把照相机从沙龙影室带到了街角路旁,把雕凿的摆布拍摄变成了抓取运动中的瞬间。他把真实、运动和生命带给了摄影,赋予了摄影新的生命和灵魂。正如美国华盛顿科克林艺术画廊主任菲利普·布鲁克曼指出的:“他不但改变了摄影,而且改变了我们通过照片观看世界的方式。”
布列松虽然是第一批使用莱卡相机的摄影师,但他从不以摄影器材来标榜自己的地位。照相机对他来讲只是一件工具,一件拍摄照片的工具。他只使用莱卡相机和标准镜头。他甚至把相机上的莱卡商标和所有闪亮的金属部件都用黑色胶布贴上,以免对拍摄对象产生干扰。他只使用黑白胶卷,他不使用闪光灯。他认为闪光灯会干扰被摄对象。
布列松对摄影传统的挑战虽在初期受到一些压力,但很快便为社会所接受。而布列松本人也逐渐成为新一代摄影师的一面旗帜。尤其是他的著作《决定性瞬间》,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摄影书籍之一。他创作了一件又一件炙脍人口的优秀作品。布列松在世界摄影舞台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至今尚没有一个摄影师能出其右。
抓取“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概念中的核心和精华。他这样的解释:“对我来讲,照相机就是一本速写簿,一件工具 --- 是获取直觉的、自发的和令疑问和决心并存的伟大瞬间的工具。一个人要想把有意义的东西带给世界,他就必须能够与他取景框中的事物灵犀相通。这种方式需要精力集中、头脑有素、反应敏锐和对几何结构有良好感觉。拍摄照片既要认清事实本身,又要赋予它视觉感知形式上的意义。它把人的头脑、眼睛和心灵放在了同一条轴线上。”他接着说:“我认为,摄影的意义在于理解,我们无法把它与其它的视觉表现形式分离开来。这是一种解放自己的拍摄方式,而不是为了证明和显示自己的创造力。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是对他抓取“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最好诠释。在他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摄影师与被摄体之间的理解和息息相通,可以看到一种内在的形式感,可以体味到时间和空间恰到好处的美妙组合。布列松的生活方式也证明了他所宣扬的“淡泊”。他很少出头露面;他甚至拒绝被最亲密的摄影界的朋友拍照;70年代前后,他在摄影事业仍处于巅峰之际便淡出舞台。他毫不眷恋影迷们为他戴上的“摄影教父”的光环。他说:“实际上,我对摄影本身并无兴趣,我的兴趣在于抓取若干分之一秒的现实。”
布列松190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22年至1928年间学习绘画,而后在剑桥大学完成了绘画和哲学学业。他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受到了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后来因为失恋和对物欲追求的反感,布列松跑到非洲呆了一年,并拍了许多纪念照。在归途中,他看到一张匈牙利摄影师马丁·芒卡克斯拍摄的照片,照片中三个光着身子的非洲男孩欢快地、跳跃着奔向坦干伊喀湖,他被照片中的激情、动感和韵律感所震撼。他回忆说:“我难以相信这竟是照相机所捉取的。我立刻抓起我的莱卡相机跑到街上。”这张照片改变了他的人生,他成为第一批使用莱卡35毫米相机的摄影师,开始了自己世界性的摄影旅程。布列松的足迹遍历战前、战后的德国、美国、印度、前苏联、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地。他还抓拍了许多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个人肖像。早在1933年他的作品就曾在纽约展出,并被尊为是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1947年他与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师合伙创办马格南图片社,专门为期刊提供世界性的新闻报道图片。1954年他成为第一个在卢浮宫举办展览的摄影师,70年代前后离开摄影舞台,以圆梦的方式开始了他的晚年 --- 重新回到了他童年所喜爱的绘画。
有的评论家把布列松比作二十世纪摄影界的拉斐尔(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布列松确实有着非凡的创作能力和影响能力。布列松说他的相机就像是“精神病理疗师、自动手枪和热吻的组合。”有的评论家说布列松有一只超现实主义画家的眼睛,推想他早年可能受到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影响。他说:“我不是受超现实主义画家,而是受布莱顿(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理念的影响——自然的表现手法和敏锐洞察力的作用。简言之,即反叛精神。”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是二十世纪的眼睛。虽然他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创新的灵魂却依然一盏闪亮的航标灯。布列松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他眼中的世界,也为我们留下了他所向往的未来。
布列松的摄影黄金律
95岁的老布列松和摄影黄金时代一起去了,一起去的,可能还有摄影人对决定性瞬间半个世纪以来的狂热追求和崇拜。布列松所指出并坚持的对运动元素在画面中几何均衡的黄金律激发了无数的追随者,而今天,在怀念这位摄影人的同时,我们不应只是一味的惋惜和慨叹,因为人必定要离开属于自己的世界。而更应该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看待这一伟大黄金律对摄影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我们知道,照相机可以在任何一个人手中完成对一事件的记录,但可能只是传达事件的发生,并不具有美感或强化某种信息。决定性瞬间所强调的元素均衡在某种意义上区分了职业和业余,也同样的改造了摄影,使得摄影成为一门需要体现人的因素(经训练的技能)的技术和艺术,均衡和精巧的构图美感使得摄影,尤其是报道摄影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性。也就是说,对决定性瞬间的重视使得摄影人在拍摄过程中融入了创造性的元素,使得纪实性摄影成为一种足以引起人们对摄影兴趣的艺术,因为人们发现,平凡无奇的生活,也可以如此协调,如此奇妙的被复现在相纸之上。也由此,我们应该毫不保留的赞扬布列松,因为他使得一个摄影门类有了成为艺术的可能。
应该说的是,寻找感觉的均衡和美感是人的本能,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或者摄影。如同亚当斯的“区域系统”是对曝光技术的归纳一样,“决定性瞬间”只是将这一本能概念化的阐释。作为一个基本的摄影素养,这些规定性的“教条”存在于每个摄影者的血液之中。但我想说的是,任何已定的概念都只能是基础,而不能成为框架。推而广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所有门类的摄影都不应该有太多的框架,黄金时代延续下来的摄影精神一直影响至今,但摄影不再如那时般是一个新奇的事物,发展的技术和新兴的观念都在让我们深深思索。LOMO和造像式摄影的兴起,画意的复兴都在展示着影像最终应体现在对人的感觉作用和创作者理念传达之上,摄影并无成规,站立在规则之上,摄影才可以发展。
我在假期旅行时听到了布列松去世的消息,直觉摄影理念巨大变革的时代或许要真正开始了,譬如其他摄影门类位置的重新确立,重新定义或者去除摄影的底线、摄影与社会和艺术的关系等等都是需要重新演算的习题。一切充满了变数和生机,如果说20世纪是摄影的发育期,那么21世纪摄影已经充满了改造的力量,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还不知道是否做好了准备。
寥寥数语,纪念一个或两个时代。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39]
别人的屁屁
[1]
绕梁之屁
[0]
屁话连篇
[6]
屁股的净化
[19]
屁股的思考
[13]